学会要闻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临床医学专业分会《器官移植实验室检测新技术新项目临床应用及质量管理研讨会》顺利召开

发布日期:2022-05-09  浏览次数:43249

      2022年4月13日下午,由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临床医学专业分会主办,北京医院国家老年医学中心承办,北京博富瑞基因诊断技术有限公司和北京友谊医院泌尿中心协办的《器官移植实验室检测新技术新项目临床应用及质量管研讨会》以线上的形式顺利召开。吸引近600人线上观看了会议直播,受到器官移植和实验室检测等领域专业人士的高度认可与肯定。

      会议开始,由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临床医学专业分会秘书长谭爱国教授介绍了会议的组织方及会议主持人,来自阜外医院的康连鸣教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的胡敏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的沈佐君教授,北京医院的肖路延教授,共同主持了本次会议。

      由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的石炳毅教授、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临床医学专业分会的康熙雄教授、北京友谊医院的田野教授以及来自广州金域医学检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申子瑜教授开场致辞。

      石教授表示,本次会议是一场多学科的研讨会,涉及到了器官移植、实验室检测、临床应用等多个学科,是一场多学科的盛宴,希望本次会议可以作为大家交流的一个平台。康教授表示,此次会议的举办是专业发展的需要,目前临床实验室如何为临床服务是临床医学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今天有机会能够邀请到专业领域的专家一起探讨,感到非常荣幸。希望可以通过这次会议,能够为大家提供向专家请教的机会,同时也可以明确方向,为临床提供更好的服务。申教授表示,虽然目前我们国家的临床检验项目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但是近年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本次会议为大家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交流探讨的机会。

      会议讲座环节,来自友谊医院的田野教授,为我们做了“器官移植现状介绍”的报告,报告指出,自2012年以来国内器官捐献量逐渐增加,但相比发达国家每百万人肾移植率仍然较低。肾移植率低的原因在于肾源不足、器官移植的机构和检测项目不够完善、器官移植相关信息公开度不够等。国内近年每年等待肾移植的患者约30万,而每年器官移植量仅8000-10000例。目前主要采用扩大标准供者来增加肾源来源,但扩大标准供者同时会带来相关风险,比如DGF、移植肾失功、感染、心血管事件和肿瘤等相关并发症发生。同时,田野教授也对提高扩大边缘供者的临床疗效给出一些建议:1、采用ECMO和CRRT对边缘供者肾进行维护和处理;2、选择HLA配型佳、年龄合适、BMI和心肺功能好的移植受者;3、采用区域内快速分配缩短冷缺血时间;4、采用合适的供肾保存方法;5、选择合适的免疫抑制方案。最后,田野教授提出需要关注供肾来源的肿瘤在移植术后复发的问题,特别是微小恶性肿瘤的漏诊,这是器官移植同样需要关注的问题。

      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刘龙山博士为我们做了“国际器官移植领域分子免疫检测技术进展和临床应用前景”的详细报告,刘龙山博士指出:近年中国肾移植技术成熟化,国内肾移植处于稳步发展阶段,多家中心年移植量达到国际前列(300-500例/年)。但需要注意的是肾移植患者中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指出外科医生对移植术后患者的管理理念需要进一步加强。目前器官移植领域的“矛”与“盾”在于终身使用免疫抑制药物抗排斥,但同时带来免疫力下降,机会性感染及肿瘤的发生。比如1、监测CMV/BKV感染临床依赖的PCR检测,仅根据病载拷贝数无法精准指导临床诊疗。高病载情况,减少免疫抑制剂量,将带来排异风险,目前业内研究认为对病毒免疫力的检测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2、肾移植术后ABMR等很依赖病理穿刺活检,但病理穿刺会有1%的出血等不良事件,同时病理穿刺将近25%无法得到有效的临床信息。目前临床上依赖的常规检测技术不特异、不灵敏,同时存在滞后性、有创、无法进行精准个体化免疫评估等缺点。

      同时,报告还分享了目前新的检测技术:无创诊断ABMR/TCMR ddcf-DNA技术、精准检测CMV/EBV/BKV的特异性免疫力评估的FLOWSPOT技术、TTV检测评估免疫抑制程度、CD3ε mRNA/IP-10 mRNA/18S rRNA(尿细胞)无创诊断TCMR、17-gene signature(外周血)、诊断亚临床排斥的kSORT检测、ENDATs、Q-Score、IMBG等技术。最后,刘教授还提及新检测技术可与现有常规检测联合诊断,提高检测准确率,可以更全面评估肾移植术后的疾病风险,有助于肾移植患者的健康管理。

      来自北京博富瑞基因诊断技术有限公司的CEO刘向军博士为我们做了“国内器官移植领域分子免疫检测技术进展和临床应用前景”的报告,刘向军博士认为现有HLA基因分型高分辨率检测周期达48h,无法满足OPO器官分配的时效性,目前中高分SSO试剂正在加快CFDA注册,报告时效性仅(3.5 -4)h,可有效解决SSP低分试剂无法精准判断术前预存及术后新生DSA的问题,预计未来3年内将得到有效解决。同时也对受者HLA抗体、流式交叉配型所面临的一些临床和检测问题做了罗列并解答。A.受者HLA抗体检测:1.Luminex平台的普及;2.筛查还是直接检测single antigen的问题a)先筛查或者直接检测single antigen的优点和缺点;b)为什么中国的筛查临床大量继续使用;3.阈值的问题:厂家推荐和实验室验证;4.Epitope特异性问题:可靠的结果(有CREG规律,1-2个常见的epitope;不可靠的结果(没有CREG规律,多个epitope混合);5.抗体饱和问题;6.前置效应问题(Prozone效应);7.药物和治疗的影响问题;8.供者基因型不包含在Luminex微球包被的single antigen抗原中,可通过Epiope解决精准判断DSA。B.流式细胞交叉配型可弥补Luminex平台检测HLA抗体的不足,特别是出现交叉反应Epitope的DSA,通过现实世界验证计算机模拟的可接受DSA Epitope。目前此项技术开展存在的问题有:1.标准细胞问题;2.Channel shifting阈值问题;3.临床解读问题;4.缺乏商业试剂盒问题(通过实验室自建解决)。

      接着刘向军博士也对大家比较关心的HLA实验室建设做了分享。以美国UCLA实验室为例,详细分析了实验室建立的临床需求、自建方法、立项收费流程、收费价格制定和质量监管部门的监督审查,全面系统地论证实验室建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最后,刘向军博士对博富瑞在器官移植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也作了一个总结。目前的成果有非HLA抗体检测可以发现早期ABMR风险;基于浓度法及绝对定量法兼顾灵敏度及特异度构建的dd-cf-DNA技术;TTV检测及FLOWSPOT等技术。刘向军博士表示博富瑞公司将一如既往的关注器官移植术前术后各种风险指标的研发和临床转化研究,为移植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来自北京天坛医院的康熙雄主任做了“器官移植相关实验室检测项目与LDTs”的报告,主要分享了临床实验室自建项目(LDT)在国内的政策发展,以及面临一些问题。康熙雄教授首先介绍了LDT的一些基础概念和情况,国内对LDT局限在能研发的实验室使用,用于检测DNA、RNA、线粒体、蛋白质和代谢疾病等生物标记物。在2000年的时候,国内就已经提出LDT模式了,但发展较为不顺。直到2014年,国内删除了LDT相关条例,直到2021年再次提出,可以说LDT在国内的发展是一波三折。康熙雄教授以北京天坛医院开展LDT为例,介绍了目前院内LDT三种项目(原料自配、有证设备/试剂、无证设备/试剂)。另外,康熙雄教授也详细分享了本院开展LDT所遇到的问题,比如监管层面上、临床收费、落地执行层面等多个环节问题,并给出一些建议。

      讨论环节,在肖路延教授的主持下,专家主要针对:器官移植领域新的检测项目的临床需求;自建方法临床应用的欧美经验;我国自建方法临床应用合规性;新的检测技术临床应用质量保证;四个议题,展开热烈讨论。兼任金域医疗资深副总裁的申子瑜教授指出:金域医学在临床检验项目在移植领域方面,目前约有4000项检验项目,相比美国梅奥医学中心的6000多项,我国的检验项目仍有显著差距。随着近年年国家允许LDT项目的开展,希望以后在器官移植方面有巨大的进步和推动。同时,申子瑜教授则认为,要做好器官移植的检测项目,做好质量把关,确保结果准确,满足临床需求,另外还提及15189认证体系将推动LDT项目的建立。肖路延教授也认为LDT项目虽然国务院已经批准可以在本院开展,但是有很多地方还不完善,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推动LDT项目的开展,为移植领域带来更好的蓝天。尚文俊教授也认为检验和临床两者密切相连,检测新技术的进步也会推动临床的发展,希望更多的检测新技术更能指导临床应用。

      会议结尾,大会执行主席谭爱国教授针对会议做了总结,谭教授指出,器官移植是临床治疗终末期疾病的重要手段,器官移植检测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必不可少。移植领域的发展需要外科、检验科及免疫学等多学科发展,希望有更多的新项目、新技术得到发展应用。通过多位权威专家的经验分享和讨论,相信未来有更多检测新技术新项目的诞生,共同推动器官移植学科的发展。感谢各位专家为大家呈现了精彩的学术盛宴。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临床医学专业分会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