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要闻

第四届全国“跨学科蛋白质研究”学术讨论会在合肥召开

发布日期:2013-10-24  浏览次数:10637

由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蛋白质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安徽大学承办的第四届全国“跨学科蛋白质研究”学术讨论会于2013年10月12-14日在安徽省合肥市稻香楼宾馆成功召开。会议的主题是“蛋白质与人类健康”,来自全国40多家单位共计约600位代表与会。

开幕式和闭幕式由蛋白质专业委员会以及会议秘书长李根喜教授主持,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理事长王志新院士、承办单位领导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朱长飞教授、蛋白质专业委员会前任主任王志珍院士和现任主任昌增益教授先后致词。王志珍院士以PPT形式总结了蛋白质专业委员会自2005年筹备成立8年以来的详细发展历程。她指出蛋白质专业委员会旨在促进来自“五湖四海”、各种学科的蛋白质科学家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使我们能从“跟踪”到“引领”国际学术前沿。她强调科学面前人人平等,科学家要崇尚科学真理,远离“急功近利”和“浮躁”,要“安、钻、迷”地潜心做学问和教学,坚守学术道德,遵从学术界的准则,拒绝潜规则,和腐败作坚决斗争,建设中国科技界的清风正气。同时她也强调对研究生和年轻学者培养和锻炼的高度责任心,热情地以高度社会责任感参与对社会和中学生的义务科普工作。她也提倡科学与艺术相结合,成为有文化有品位的学者。

此次会议得到了蛋白质科学相关领域众多同仁的倾力支持和热烈响应,阵容空前,水平也空前。在两天半的学术交流中,美国科学院院士王晓东,牛立文教授,国际蛋白质学会2013年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邵峰研究员、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施一公,中国科学院院士施蕴渝,饶毅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隋森芳(按姓氏笔画排列)七位学者为会议做了高水平的大会报告,来自23家单位的33位学者做了精彩的邀请报告,其中不乏新人新面孔。此外,上海生科院院长李林院士专门来主持讨论会。

组委会还从提交摘要的学者中遴选了15位口头报告人.为了让青年学生展示他们的才华,特别于10月13号下午专设三场研究生报告。基于提交的论文摘要,组委会遴选出了24位学生专场报告人。

闭幕式上,安徽大学副校长牛立文教授致辞,会议组委会主席特别感谢了负责具体组织这次会议的中国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藤脉坤副院长和臧建业教授;同时还给参加的研究生颁发了口头报告和墙报优秀奖。在每个会场评选出了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的“最佳学生报告奖”获得者。在展示了墙报的学生中,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9名的“优秀海报奖”。学生们展示了他们在科学讨论中的青春活力与才华,得到了锻炼与鼓励蛋白质科学飞速发展。

作为国内蛋白质科学学科领域最全面、学术水平最高的学术会议,此次会议集中展示了自2011年5月6-9日在上海大学召开第三届全国学术会议(暨亚太地区蛋白质学会第三届学术会议)以来我国蛋白质科学研究的新成果、新成就,并且为活跃在本领域的中青年学者提供了难得的学术交流的平台。

举办科普活动是学会工作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是科学家应尽的社会责任,这已成为蛋白质专业委员会在举行学术会议期间的传统节目。10月14日下午几位学者在合肥市一中由王志珍主持举行了科普报告:施一公谈论“生命的星球”,昌增益介绍了“神奇的蛋白质分子:生命活动的直接执行者”,董宇辉讲了“神奇的启动光源——同步辐射”的故事,,学生们提了许多问题和演讲者讨论,气氛极其热烈。

10月11日晚,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蛋白质专业委员会举行了二届三次会议,与会的30多位委员对中国蛋白质科学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进行了热烈讨论,并且就争取2017年国际蛋白质学会的学术会议在中国召开、积极参与2014年5月17-19日在韩国济州岛召开的亚太地区蛋白质学会(APPA)第四次学术会议、向国际学术组织推荐执委人选、第五届全国跨学科蛋白质研讨会的承办单位等多项具体事宜进行了详细讨论。大家认为,蛋白质专业委员会应该为中国蛋白质科学的发展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特别是要为中国科学家走向国际舞台创造更多条件,提供更多机会。

大会期间得到GE, Tecan, Promega, MarResearch, Tanon等许多公司的积极响应与大力支持,举办了与蛋白质研究有关的仪器、设备和新技术展览、展示。精美的会议手册和摘要集则是由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主办刊物《生命的化学》编辑部帮助制作。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蛋白质专业委员会 供稿
2013.10.23